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诗人名片】
李白(701—762)
字号: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籍贯:祖籍陇西成纪(现甘肃省秦安县陇城)
作品风格:豪迈纵逸
诗人小传: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一说出生于剑南道之绵州(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五岁时随父迁居绵州,他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也是唐朝最富盛名的浪漫主义大诗人,人称“诗仙”。
李白二十五岁时只身出蜀,漫游各地,曾多次写诗干谒权贵,但未得回应。直至天宝元年(742年),他才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召至长安,供奉翰林,其文章风采名动天下,也深受唐玄宗的喜爱。但玄宗只是待其为文学弄臣,这使志向高远的李白深感痛苦,再加上权贵的谗言,他在京仅三年即弃官而去,继续漫游生涯。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投入永王李璘幕府,想要为国效力,但李璘旋因与唐肃宗争位而败死,李白受到牵连,被流放夜郎(在今天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投奔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去世。
李白为人洒脱不羁,傲视权贵,他的诗歌也鲜明地反映了个性,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形式多变、种类浩繁,想象奇特、气概豪迈、情绪激昂,开创了唐诗一大高峰。从艺术成就来说,他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传统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模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意随性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其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以表达无尽情思。贺之章初见即赞其为“谪仙人”,杜甫写诗称其“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唐诗的高峰向来“李、杜(甫)、白(居易)”并称,李白占其魁首。
【李白·关山月注释】
关山月:其名出自古乐府的《鼓角横吹曲》,其辞多抒写征戍离别之苦。
天山:可能是指今日之天山山脉,也可能仅指甘肃祁连山。
玉门关:关隘名,在今天的甘肃省敦煌市西面,是汉代通往西域的重要通道。
白登:指白登山,在今天山西省大同市东北方,汉初刘邦攻韩王信并伐匈奴,被匈奴冒顿单于围困在白登山上,七日夜乃得脱,史称白登之围。
青海湾:即青海湖,唐军和吐蕃曾多次在青海湖附近交战。
戍客:即戍卒,守备边境的士兵。
【李白·关山月译文1】
明月从天山上升起,飘浮在苍茫的云海之间,长风吹拂了几万里啊,直到度过玉门关。当年汉军曾经西下白登山道,而如今胡马也窥探着青海湖湾。自古以来征战沙场啊,就不见有人得以回还。边疆的守兵远望边城,期盼还乡,容颜愁苦。而他们的家眷今夜也正在高楼上眺望,那长久的叹息似乎永远不会断绝。
【李白·关山月译文2】
一轮明月从天山冉冉升起,出没在那苍茫的云海中间。
长风浩浩荡荡掠过几万里,伴随着月色直吹过玉门关。
汉军将士刚刚兵发白登山,匈奴铁骑又在窥视青海湾。
这里从来就是争战的要地,有多少将士出征不见生还。
战士们望着边关凄凉景象,思念家乡个个都愁容满面。
今夜有多少妻子独倚高楼,思念亲人哀叹声连连不断。
【李白·关山月译文3】
明月从天山东边冉冉升起,时而出没苍茫的云海中间。
长风浩浩荡荡掠过几万里,伴随着月色直吹过玉门关。
汉高祖曾率兵被困白登山,匈奴时刻窥视侵扰青海湾。
这里从来就是争战的要地,有多少将士出征不见回还。
战士们望着边关凄凉景象,思念家乡个个都愁眉苦脸。
遥想今夜妻子独坐高楼上,思念亲人伤叹声连连不断。
【李白·关山月赏析1】
李白所以被赞誉为“谪仙人”,很大程度上因为他的诗篇如汪洋纵横,气概万千,他曾仗剑游历天下,故非枯守书斋的腐儒可比。此诗亦如此,开篇四句便出语不凡,天山高峻、云海苍茫、明月初升、长风漫卷,描摹出一幅塞外风急天高、寥廓苍茫的战场景象。接着笔锋一转,追忆史事,提到汉匈在白登山的大战,也提到胡马对西北边境的袭扰。从这几句来看,说此诗“非战”是不妥当的,当初刘邦率军北上,其缘由是韩王信勾结匈奴侵扰边塞,而后句更加一“窥”字,可见因此而引发的战争乃是防御性战争,而非主动出击,谴责这一类战争是毫无道理的。李白的意思很明确,胡马无时无刻不觊觎着中原沃土,寻机南下,这一类防御性战争是非打不可的。
然而随即诗人笔锋突然一转,改写战争的残酷——“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这当然是夸张的手法,不要说打胜仗了,就算吃了败仗,也不至于无人生还。不管仗是不是应该打,对于参战的士卒来说,那都是危险万分的经历啊。更何况“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长久戍守边疆的士兵们,他们期盼还乡,其内心的愁苦之深,是应当寄予深刻同情的。再写“高楼当此夜”,这高楼当是指军人们在家乡的眷属,登高而望,期盼离人归来。当此月夜——与开篇“明月出天山”遥相呼应——戍卒思乡,而他们的亲人也在思念着他们,人隔两地,共此明月,相思之苦一般无二,以此作结,余音绕梁,更使人悲恸莫名。
此诗当分两层来解,一层是战争无可避免,戍边不得不为,更进一层则是戍边之苦,分离之悲。有第一层意,才见第二层意之无可奈何,更添其悲,感染力也更为浓烈。古人多咏戍边、征战之苦,但并不能将其等同于“非战”思想。
【李白·关山月赏析2】
李白此诗是写征戍之苦。诗一开始以天山明月出没于苍茫云海起兴,接着由万里长风把人们带到遥远的边塞,然后写征战的激烈和战争的严酷。最后写戍客思归,闺妇怀远的愁苦。李白用广阔的空间和时间做背景,把思乡离别之情融会进去,意境苍凉深远,情感激烈,感人至深。
【李白·关山月赏析3】
李白在这首诗中描绘了边防战士们征战的艰苦生活,表现了征战给百姓带来的极大痛苦,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强烈谴责之情。
开头四句,诗人精选“明月”、“天山”、“长风”、“玉门关”等边塞典型景色,描绘了一幅苍凉壮阔的边塞风光。这里“天山”在我国的西部,那么应该是日落的地方,为什么本文中却说明月从天山升起呢?这是因为边疆战士在天山之西,望首东边的时候,就看到了这一景象,写得非常真实生动,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因为天山上有云雾缭绕,所以有云海之称。高山和云海联系在一起,再加上明月当空,勾勒出了一幅雄浑、静谧的壮阔图景。下边两句“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则意境更加开阔。这两句仍然从戍边战士的角度来写,战士们身处西北边疆,在月光下遥望故乡,觉得从玉门关吹过来的风,好似吹过几万里中原土地后来到玉门关的,那风中应该也带着家乡的气味吧。因而,我们可以想象当战士们向东眺望的时候,虽然看到的是景,但和中原截然不同的边塞风光中渗透着战士们浓浓的思乡情。
接下来四句(从“汉下白登道”到“不见有人还”),由壮阔的边塞景色写到了边塞战士。汉高祖刘邦曾经率兵征伐匈奴,被匈奴困在了白登山。青海湾一带,是唐军和吐蕃频繁战争的地方。历代频繁的战争,使出征的战士很少能活着回去,表明了战争的残酷。王翰的《凉州曲》中“古来征战几人回”,也印证了这一点。这四句承接上文的边塞环境,引起下文战争使征人和思妇陷入了深深的思念的痛苦。
最后四句,写战士们看着边塞的景色,盼望着能够早日回家,满脸愁苦的颜色,他们想着家里高楼中的妻子,应该是在夜里叹息不止吧。战士“望边邑”将人们又带入了开头四句中辽阔的塞外环境中,这样苍凉辽阔的环境使战士的思绪宽阔邈远起来,战士望景思乡的形象立刻鲜明了起来。战士在苦苦思念,其中的感情和这苍茫边塞一样深沉。战士的情和眼前的景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给人留下无限的愁思,于是,战士们对妻子的怀想越发意境深远,耐人思考。
诗人真切地描写了征战边疆的战士们的思乡感受,这些战争不仅给战士带来痛苦,也给战士的家庭带来了痛苦,使完美的家庭支离破碎。诗人没有用浓重笔墨表现他们内心的痛苦,但文中字字句句渗透了征人们的痛苦,这也体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憎恶。整首诗笔力雄健,气势豪迈。
【李白·关山月赏析4】
本诗也是边塞诗。“关山月”为乐府旧题,多是伤感离别的内容。虽然本诗仍旧写古乐府内容,但没有极力写征人思妇离情的悲苦,而是用雄浑的笔调描写了边疆征战的凄苦、激烈和将士一去不还的残酷,表现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巨大苦难,体现了反战的主旨。全诗气势雄深,意境苍凉,情感强烈。
前四句从征人的角度描写了包括明月、云海、长风、山、关等要素在内的广阔边疆景色。诗人将雄壮的天山景象和人们惯常印象中的苍茫云海景象结合到一起,给人新奇壮观的感觉。而身处西北边塞的征人们在月下遥望家乡时,只感觉长风好像经过几万里的土地,吹过玉门关而来。这一句将征人们的思乡情怀传达得生动异常。
下面四句具体描写战争的场面和战争的惨烈:汉高祖曾经在白登山被匈奴围困七天七夜,而青海湾也曾经见证过唐军和吐蕃的连年征战。这种长年的战争中,没有几个征人能够活着回来。这四句在全诗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描写的对象从边疆转到战争,从战争转到征人。
结尾四句写离别和思念的情感。诗人把视角放宽,将眼前的离愁放到广阔的天空中去。“望边色”似乎只是轻描淡写,但却通过一个“望”字将边疆的万里景色、征战的情形和征人联系起来,产生了深远的意蕴。
本诗结构完整,层次鲜明,意蕴无穷,感人至深。
【J后人点评】
明人胡应麟:青莲“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浑雄之中,多少闲雅。(《诗薮》卷六)
文章标题:《关山月》原文翻译赏析视频-李白-五言乐府-唐诗三百首
链接地址:http://libai.weihai.net/tsy/2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