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白《观博平王志安少府山水粉图》诗中了解唐代水墨画的颜色特点
李白诗作中有《求崔山人百丈崖瀑布图》《观博平王志安少府山水粉图》《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莹禅师房观山海图》《同族弟金城尉叔卿烛照山水壁画歌》《观元丹丘坐巫山屏风》《巫山枕障》等7首与山水画相关的诗歌,其中不乏对画面内容的具体描写,从中可以体会到当时山水画风格和技法的特点。李白在博平真人王志安处看到了一幅山水壁画,以诗记之:“粉壁为空天,丹青状江海。游云不知归,日见白鸥在。”李白笔下的这幅山水壁画非常特别,天空江海,游云白鸥构成了绝妙的景致。从“丹青状江海”一句可知,这是一幅设色山水画,但是天空竟然不施颜色,直接以墙壁的颜色作为天空的颜色,和施染色彩的江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李白觉得特别新鲜有趣,故用诗记录下来。
纵观山水画的发展历程,从六朝起,山水画便为设色山水,天空一般用青绿着色。顾恺之《画云台山记》云:“清天中凡天及水色尽用空青,竟素上下以映日。”“清天”即晴天,意思是说画晴天的天和水,都用空青的颜色,把绢素上下有天有水处画满,以表示晴天有太阳。隋朝展子虔的传世画作《游春图》是现存最早的山水画,全图以青绿设色为主,天空水面、山石树木皆以色渲染,用青绿重着山水,用泥金描绘山脚,用赭石填染树干,勾勒出生机勃勃的春之景象。这种技法对唐代山水画尤其是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的金碧山水影响极大。
唐代山水画的发展历程充满着变化,除了设色山水以外,更出现了水墨山水,拉开了画史上水墨之变的大幕。张彦远云:“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他肯定了吴道子和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在山水画变革中的引领作用。无论是人物画、山水画还是花鸟画,吴道子都很擅长,在人物画的实践中,他创造了一种新的技法,即“莼菜描”,画中人物的衣饰有种动态的美感,后人总结为“吴带当风”。这种技法同样也运用于他的山水画实践,他的疏体山水用笔劲怒,线条多变,山石结构颇有气势。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的金碧山水是先用线条勾勒出山水树石楼阁等的脉络,再用青色、绿色和金色等颜色填充的设色山水,富丽堂皇的画风符合了激昂向上的时代情调,流行于当时。现存传为李思训的作品有《江帆楼阁图》,传为李昭道的作品有《明皇幸蜀图》《春山行旅图》等。这些作品是否为李氏父子的真迹,仍有争议。从传世作品看,这几幅画上的天空,皆是施染颜色的。
所以说,李白诗歌中提到的天空不设色的山水壁画在唐代是非常少见的,无怪他要认为“粉壁为空天”是王志安处山水壁画的一大特色,特意用诗句记录下来。以虚为实,虚实相生,画面中留出空白是水墨画重要特征。李白的时代山水画中这种“粉壁为空天”的处理,或许透露出绘画技法转折的一个端倪。
李白《观博平王志安少府山水粉图》一诗作于天宝三年(744年),敦煌莫高窟第217窟建于景龙年间(707—710年),是敦煌望族阴氏家族所建的功德窟。李白所见的那幅天空不设色的山水画、敦煌莫高窟的南壁经变画面,在色彩绘画盛行的当时非常罕见、别具一格,为山水画发展中的水墨之变提供了佐证,说明在初盛唐时期,水墨绘画已经开始滋长,水墨之变已经渐露端倪。
文章标题:从李白的《观博平王志安少府山水粉图》诗中了解唐代水墨画的颜色变化
链接地址:http://libai.weihai.net/mingju/7589.html
下一篇:简论李白《秋浦歌》十七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