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丘而望远 古诗全文
登高丘,望远海。
六鳌骨已霜,三山流安在?
扶桑半摧折,白日沈光彩。
银台金阙如梦中,秦皇汉武空相待。
精卫费木石,鼋鼍无所凭。
君不见骊山茂陵尽灰灭,牧羊之子来攀登。
盗贼劫宝玉,精灵竟何能?
穷兵黩武今如此,鼎湖飞龙安可乘?
参考资料:登高丘而望远-百度百科 、 登高丘而望远-百度汉语
登高丘而望远海【注释】
①六整、三山:见前《怀仙歌》诗注。
②扶桑:神木名。传说日出于旸谷,浴于成池,拂于扶桑。
银台金阙:海上仙山之宫阙。参见前《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注。④秦始皇芸使人带童男童女入海求三仙山,不果。汉武帝亦曾遣方士入海求蓬莱仙山及仙人,莫能得。见《史记封禅书》。
⑤精卫:鸟名。传说炎帝少女名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化为精卫之鸟,常衔西山之木石填于东海。瞿(yuan tuo):大龟之属。传说周穆王率师伐越,至九江,架蟹以为梁。以上二句,谓东海深广,非木石可填;为梁之说,亦虚诞不可凭信,则海上三山必不能到达。
⑥骊山:在今陕西临潼县,秦始皇陵在此。茂陵:即汉武帝陵,在今陕西兴平县。《汉书-刘向传》:“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石为游馆,人育为灯烛,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珍宝之藏,机械之变,棺之丽,宫馆之盛,不可胜原。……项籍婚其宫室营宇,往者成见发掘。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灰烧其藏。”《晋书-索靖传》:“汉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天下贡赋三分之:一供宗庙,一供宾客,一充山陵。汉武帝享年久长,比崩而茂陵不复容物,其树皆已可拱。赤眉取陵中物,不能减半。于今犹有朽帛委积,珠玉未尽。”
⑦据《史记封禅书》,黄帝曾在荆山之下铸鼎,鼎成,黄帝乘龙飞升成仙。
登高丘而望远海【题解】
此诗是观海而生感触,借古以托讽。始皇汉武皆以拟玄宗。玄宗晚年,尤喜方士邪说,好神仙,求长生;又轻启边衅,穷兵膜武,一似秦皇汉武。王夫之评云:“后人称杜陵为诗史,乃不知此九十一字中,有一部开元、天宝本纪在内。”(《唐诗评选》)
《登高丘而望远》译文
翻译译文一:
登上高山,远望大海,烟波浩渺,一望无际。传说中那六只天帝派来驮负五座神山的大海龟被龙伯国的人钓起后早已变成了一堆白骨吧,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不知道现在是否还在?
大海上波浪滔天,连太阳都被遮住了光彩,仙山上的仙树也恐怕都被摧折死掉了。由此看来,长生不老的神仙之说是不存在的,只害得秦始皇、汉武帝等白白地追求了一番。
大海如此深广,精卫是不可能衔一些树枝和石子就能填平的,鼋鼍为梁之说也无所凭据。秦始皇和汉武帝的陵墓早已经灰飞烟灭,这些地方就连牧童都可以随意攀登,盗墓贼经常来挖掘珍宝,他们的灵魂又能怎么样呢?
相比之下,如今执政者不顾百姓安危大肆征战,杀人开边,就算建立了功业,又怎能会得道飞仙,永垂不朽呢?
翻译译文二:
登上高丘,向大海遥望。那传说中的东海六鳌,已早成了如霜的白骨,那海上的三神山如今已漂流到哪里去了?
那东海中的神木扶桑可能早已摧折了吧,那里可是日所出的地方。神话中的银台金甄,只有在梦中才会出现,秦始皇和汉武帝想成仙的愿望,只能是一场空梦啊。
精卫填海只能是空费木石,鼋鼍架海为梁的传说也没有什么证据。君不见骊山陵中的秦始皇和茂陵中的汉武帝都已早成土灰了吗?他门的陵墓任凭牧羊的孩子攀来登去,无人来管。
眼看着墓中的金珠宝玉已被盗贼劫夺一空,他们的精灵究竟有何能耐?像这样的穷乓颊武、不管百姓死活的帝王,今天早该有如此之下场,他们怎可能会像黄帝那样在鼎湖乘龙飞仙呢?
《登高丘而望远》赏析
此诗有托古讽今之意,名托刺秦始皇、汉武帝迷信求仙、穷兵黩武,实讽唐玄宗,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首二短句为第一段,点明登高山望远海。登高临海,极目远眺,诗人心潮澎湃,但他并没有写沧海扬波,洪涛排空的景象,而去写与大海、高山相关联的神话传说。
中间八句为第二段,写望中想到传说中的神仙境界并不存在,神话传说也为虚妄。六鳌成枯骨,三山已经是过眼云烟。扶桑摧折,太阳的光彩已沉没殆尽。“银台金阙”犹如梦中烟云,秦皇汉武寻求的长生药亦如幻影。精卫填海,徒劳无功;鼋鼍为梁,不足为凭。
末六句为第三段。写望中想到秦始皇、汉武帝穷兵黩武,妄想长生,终归一死。这一段为全诗之主旨所在。秦始皇骊山构陵,汉武帝茂陵筑墓,均已倾废荒芜。到而今,当年的英豪雄强早已灰飞烟灭,风光不再,只有听凭牧羊子赶着羊群来登临践踏。他们的魂灵守不住他们的墓冢,他们的余威阻止不了盗墓者贪婪的掘夺。昔日穷兵黩武,威加四方,何等霸气。如今仍落得个如此下场,要想乘飞龙而成仙,那简直就是白日做梦。历史就是无情的,自然也是残酷的。那些想超越自然法则的“野心家”们,终究如凡夫俗子一样,化作灰,堕为尘,成为深埋土堆里的一把枯骨,与庶民百姓没有两样。而他们那些愚妄的做法,最终成为后人的笑柄。
诗意还不仅限于此。怀古仅仅是引领诗兴,由之写来,直奔主题。唐玄宗,溺于佛道,好神仙,求长生,比起秦皇汉武来,犹过之而无不及;其穷兵黩武之举,荒淫误国之行,与之相比,并无二致。借古鉴今,借古喻今,借古讽今,才是这首诗真正的主旨。
这首诗主要不是怀古之作,而是感时之作。登高山,望远海,面对着绝好的写诗环境,绝好的诗歌材料,诗人却遥遥想起了历史上两位雄才大略的皇帝的求仙的荒诞,予以严厉抨击。这是对此类皇帝的讽刺和批判,也是对当朝皇帝的暗示。感时伤世,抨今讽今,说明诗人虽落泊漂零,仍然心系朝廷,心系国运。
此诗典故密集,一个典故代表一种意象。这些意象的有序排列,组成了全诗的思维结构。
《登高丘而望远》古诗提要及人物与地名
古诗提要:
《登高丘而望远》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登高怀想诗。此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十载(751年),李白南游吴越之时。那时唐玄宗溺于佛道,好神仙,求长生,多穷兵黩武、荒淫误国之事。
白自拟乐府题,郭茂倩编入《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作年不详,或以为天宝六载(747)、十载(751)作,存疑。约为诗人东游齐鲁登高望海有感而作。
《登高丘而望远》此诗从登山望远引出一系列的联想:表示对古代仙山琼阁等传说的怀疑,并嘲笑了秦始皇、汉武帝求仙的愚蠢行为,有托古讽今之意。全诗可分为三段:首二短句为第一段,点明登山望远;中间八句为第二段,写望中想到传说中的神仙境界并不存在,神话传说也为虚妄;末六句为第三段,写望中想到秦始皇、汉武帝穷兵黩武,妄想长生,终归一死。多用典故是此诗的主要特色。昔日仙迹已不可见,骊山茂陵今成樵牧之所,说明穷兵黩武、求仙长生之虚妄,在感慨中有强烈的讽世之意。诗中六鳌、三山、扶桑、银台金阙、精卫、鼋鼍、鼎湖飞龙等,都是神话中事物,诗人以之与秦皇汉武之史实相结合,发挥丰富想像,铸成新篇。如以为专讽明皇,则过凿。
诗中地名:
三山: ①传说中的海上三仙山,曰方壶、瀛洲、蓬莱。李白《古风》(北溟有巨鱼)有“仰喷三山雪,横吞百川水”。《怀仙歌》有“巨鳌莫载三山去,我欲蓬莱顶上行”。《登高丘而望远海》有“六鳌骨已霜,三山流安在”。《来日大难》有“海凌三山,陆憩五岳”。《横江词》(其六)有“惊波一起三山动,公无渡河归去来”。《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有“心摇目断兴难尽,几时可到三山巅。”《赠饶阳张司户燧》有“一语已道意,三山期著鞭”。《金门答苏秀才》有“未果三山期,遥欣一丘乐”。《酬王补阙惠翼庄庙宋丞泚赠别》有“偶将二公合,复与三山邻”。《与从侄杭州刺史良游天竺寺》有“三山动逸兴,五马同遨游”。《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有“三山旷幽期,四岳聊所托”。《大鹏赋》云:“块视三山”。②山名,在今江苏南京市西南板桥镇西长江滨。因三山并峙,南北相连得名。李白《三山望金陵寄殷淑》有“三山怀谢脁,水淡望长安”。《登金陵凤凰台》有“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饯李副使藏用移军广陵序》云:“箫鼓沸而三山动”。
茂陵:汉武帝刘彻的陵墓,在今陕西兴平县东北。李白《登高丘而望远海》有“君不见骊山茂陵尽灰灭,牧羊之子来攀登”。《白头吟》(其一)有“一朝将聘茂陵女,文君因赠《白头吟》”。(其二)有“茂陵姝子皆见求,文君欢爱从此毕”。《嵩山采菖蒲者》有“喻帝竟莫悟,终归茂陵田”。
金阙:传说中仙人居住的地方。有时代指朝廷。李白《登高丘而望远海》有“银台金阙如梦中,秦皇汉武空相待”。《赠韦秘书子春》有“且复归碧山,安能恋金阙”。《草创大还赠柳官迪》有“不向金阙游,思为玉皇客”。《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有“尔向西秦我东越,暂向瀛洲访金阙”。《金门答苏秀才》有“献书入金阙,酌醴奉琼筵”。《江南春还》有“岁晏何所从,长歌谢金阙”。
骊山:一作郦山,在今陕西临潼县东南。古为骊戎居所。华清宫即在此。李白《古风》(秦王扫六合)有“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登高丘而望远海》有“君不见骊山茂陵尽灰灭,牧羊之子来攀登”。
银台:传说中神仙居所。亦借指朝廷。李白《登高丘而望远海》有“银台金阙如梦中,秦皇汉武空相待。”《相逢行》有“胡骑五花马,谒帝出银台。”《效古二首》(其一)有“谬题金闺籍,得与银台通。”《赠郭将军》有“将军少年出武威,入掌银台护紫微。”《游太山六首》(其四)有“天鸡已先鸣,银台出倒景。”
鼎湖:相传黄帝采铜铸鼎于此。即今河南灵宝县西。李白《飞龙引二首》(其二)有“鼎湖流水清且闲,轩辕去时有弓剑”。《登高丘而望远海》有“穷兵黩武有如此,鼎湖飞龙安可乘。”《送鲁郡刘长史迁弘农长史》有“闻君向西迁,地即鼎湖邻”。《答长安崔少府叔封游终南翠微寺太宗皇帝金沙泉见寄》有“鼎湖梦渌水,龙驾空茫然”。
《登高丘而望远》由李白古诗网收集,为您整理了关于登高丘而望远的古诗原文、翻译(译文)、赏析(鉴赏)、创作背景时间等信息,为您学习欣赏李白的《登高丘而望远》诗词(诗歌)提供必要的帮助!
文章标题:登高丘而望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