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原文】
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诗人名片】
晏殊(991~1055),字同叔,祖籍抚州临川(今南昌)。少有文名,被誉为神童,皇帝亲自召见,赐进士及第。曾任同平章事兼枢密使,死后谥号元献。晏殊不仅自己身居高位,同时也注重提携后人,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都是他的弟子。晏殊在文坛上以词著称,小令写得最好,有词一百三十多首,集成《珠玉词》,大部分写闲逸生活,风格缠绵幽美,用语新奇,有不少名句。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注释】
钿筝:罗钿装饰的筝。
海燕:燕子的别称。古人认为燕子本生于南方,是渡海而来,因亦称海燕。
“浓睡”二句:唐代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译文1】
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泪珠,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燕子双飞而去。皎洁的月亮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都穿入红红的门户。
昨夜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想给我的心上人寄封信,可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译文2】
那曲曲折折的栏杆边,偎依着碧绿的杨柳树,轻风中摇曳的细柳,被艳阳染成了黄金般的丝缕。是谁来过,把筝上的弦柱弄乱了呢?四顾无人,只有一对燕儿双双穿帘而去。
满眼尽是如游丝般的蒙蒙飞絮,枝头杏花已开得盛极,忽然下起了一霎清明雨,落花纷纷。自午后的浓睡中醒来,耳边听得黄莺的啁啾啼鸣,惊散一场好梦,梦中情事竟是再无处可寻了。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译文3】
曲曲折折的栏杆依靠着绿树,春风在轻轻吹拂着金黄色的柳丝。是谁在拨弄装饰着罗钿的筝柱,弹奏着伤心的乐曲!使一对燕子穿过珠帘双双飞去。
满天飘拂着游丝和柳絮,红杏正在开放,清明时又时常下起阵阵急雨。沉睡醒来,只听见黄莺乱啼,惊破了我的好梦,那温馨的梦境再也无法寻觅。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译文4】
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上沾的露珠似乎是饮泣的泪珠,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燕子双双飞去。皎洁的月亮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洒入红红的门户直到破晓时分。
昨夜西风惨烈,绿树的叶子凋零了,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想给我的心上人寄封信,可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身在何处。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鉴赏】
这是一首闺怨词,写对情人的思念。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把其中“昨夜西风”三句和柳永、辛弃疾的词句合在一起,用来形容人们学习的三种境界,可见这首词名气之大。
上片写景,浸染着主人公真挚的情感,后两句暗示自己的别离之苦;下片紧接上片,生动地刻画了主人公对情人的痴痴期盼,足见相思之深。
这首词开始两句虽是写景,但都运用了拟人手法,饱含着词人的情感,流露出浓浓的愁绪。“燕子双飞”是以鸟比人,反衬女子的孤寂和哀伤。明月之光本是自然之物,但在词人的意识里却是有思想的,不然为何偏照离人?看似没有道理的牢骚,却是真情所致、离愁使然。
“西风凋碧树”,写树遭风的摧残,暗示主人公深受相思之苦的折磨,隐含着通宵未眠的信息。“望尽天涯路”则营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意境,让人的思绪任意飘荡,没有尽头,因此也感染了后世的许多人,可谓蕴藉深沉。
这首词不同于一般哀婉柔媚的婉约词,兼得豪放与婉约两派词家之妙,这在晏殊的词中并不多见。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题解】
此词写闺情,隐含怀人之思。“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双飞去”一句颇具匠心,明写抱怨琴筝弦柱无人自移,隐含怀人之意。偏又有那双宿双飞的燕子,欢快地穿帘来去,更惹人寂寥。
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于此词体现得淋漓尽致。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赏析】
此词写春思闺情。上片写眼望栏外杨柳,想起别离时节,借筝解忧,却见双燕穿堂而过,更显闺中寂寞;下片由景及情,令人伤感,情思绵绵,好梦却被莺声打断,无处追寻,更加怅惘无限。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评点】
此词为一首伤离怀远之作,词人以疏淡的笔墨、温婉的格调、谨严的章法,传达出暮秋怀人之情。
上片描写的是苑中景物,是词人清晨所见。“槛菊愁烟兰泣露”写秋晨的菊花和兰花,在词人看来,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上的露珠好像是它饮泣的泪珠,这一亦真亦幻的场景,透露出词人悲凉、迷离而又孤寂的心境。“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写清晨燕子穿过帘幕飞出去的情景,表面上写燕子因罗幕轻寒而飞走,实则是词人感情的写照。接下来两句借明月烘托愁苦,词人责怪“明月不谙离恨苦”,其实是嫉妒月光的皎洁,反衬出自己的悲凉。
下片写登楼望远,“昨夜西风凋碧树”写西风之凛冽,吹落绿树,为固有的凄楚气氛平添出几分落寞与萧瑟;“独上高楼”明写孤独,而“望尽”极言眺望之远,也反映出其凝神已久,但“望尽天涯路”,仍看不见所思念之人;“欲寄彩笺兼尺素”写词人想寄书传情,但却不知邮寄何处,词人以无可奈何的问句结尾,言犹未尽,让人顿生情也悠悠、恨也悠悠之感。词的下片于广远之中蕴含愁苦,“西风、路远、山长、水阔”,这一切景物都充满了凄楚、冷寂、荒远的气氛,很好地表达了离愁别恨的主题。
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词作赏析
此为晏殊写闺思的名篇。词之上片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选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把此词“昨夜西风”三句和欧阳修、辛弃疾的词句一起比作治学的三种境界,足见本词之负盛名。全词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
起句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象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愁”、“泣”二字,刻画痕迹较显,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但借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联系,但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凄而引起的寒意。燕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独。这两句纯写客观物象,表情非常微婉含蓄。接下来两句“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从今晨回溯昨夜,明点“离恨”,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怅触。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过片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而“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来的。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纯用白描。这三句是本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
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彩笺,这里指题诗的诗笺;尺素,指书信。两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山长水阔”和“望尽天涯”相应,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而“知何处”的慨叹则更增加曳不尽的情致。
婉约派词人许多伤离怀远之作中,这是一首颇负盛名的词。它不仅具有情致深婉的共同特点,而且具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的特色。它不离婉约词,却又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约词。
文章标题:《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原文翻译赏析视频-晏殊-宋词三百首
链接地址:http://libai.weihai.net/tsy/2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