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山亭·北行见杏花原文】
宴山亭·北行见杏花
赵佶
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着燕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者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它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诗人名片】
赵佶(1082-1135)即宋徽宗,元符三年即位,宣和七年金兵南侵,传位其子赵桓,即钦宗。靖康二年被金人掳去,绍兴五年崩于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艺术上造诣极高,工书善画,诗文俱佳。存词十余首。
【宴山亭·北行见杏花注释】
冰绡(xiāo):洁白如冰的丝织品。此处以喻杏花冰雪之姿。绡,生丝。
蕊珠宫:道教传说中的仙宫。
凭寄:即“凭谁寄”。
者:同“这”。
【宴山亭·北行见杏花译文1】
像剪裁好的洁白丝绸,叠成轻盈的几层,又将胭脂淡淡地均匀涂注。时新靓丽的装扮,浓郁四溢的清香,羞死那蕊珠天宫的仙女。本来就容易凋零,何况又遭多少无情风雨。这情景让人分外愁苦,问冷落庭院还要受几番暮春的凄楚?
靠谁来托寄重重离恨,这双飞燕怎懂人言语?天遥遥地悠悠,隔万水挡千山,谁能知故都宫殿今在何处?怎能不深深思念啊,有时只能在梦中重回故居。但如今连这也办不到了,最近我总是连梦也不得做。
【宴山亭·北行见杏花译文2】
冰清玉洁之姿,如同白色锦缎裁剪而成。重重叠叠的花瓣,如淡着胭脂娇媚匀婷的美人。初绽的杏花如玉人新妆,美好得香艳四溢,大概连瑶池的蕊珠仙姝,也要自叹弗如。只可惜太易凋零了啊,何况还有这无情风雨催逼。胸中郁结的愁绪难遣,试问这凄清如许的院落,已是几度春归了呢?
且借这一阕杏花词,遥寄重重离恨。楼前双飞的燕子,哪里懂得离人无法言说的万语千言。旧日宫阙已隔千山万水,天遥地远,又怎能不思量。除非能坠入沉沉梦乡。可怜如今竟连梦也没有了,这思念,尚有何处能够安放!
【宴山亭·北行见杏花译文3】
那杏花仿佛是能工巧匠的杰作,用洁白透明的素丝裁剪而成。那轻盈的重重叠叠的花瓣,好像均匀地涂抹着淡淡的胭脂。新的式样,美的妆束,艳色灼灼,香气融融。即使是蕊珠宫中的仙女,见到她也会羞愧得无地自容。但是那娇艳的花朵最容易凋落飘零,何况还有那么多凄风苦雨,无意也无情。这情景真是令人愁苦!不知经过几番暮春,院落中只剩下一片凄清。
我被拘押着向北行进,凭谁来寄托这重重离恨?这双飞的燕子,又怎能够理解人的言语和心情?天遥地远,已经走过了万水千山,又怎么知道故宫此时的情形?怎能不思念它呢?但也只有在梦里才能相逢。可又不知是什么原因,最近几天,竟连做梦也无法做成。
【宴山亭·北行见杏花题解】
此词借杏花写身世之悲、家国之恨。北宋覆亡,宋徽宗赵佶被金人掳往北国,途中见杏花,托物以遣悲怀。词意凄凉沉痛,正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其作此词后不久,因受尽金人折辱,郁郁而亡。
清代徐釚《词苑丛谈》云:“哀情哽咽,仿佛南唐李主,令人不忍多听。”
【宴山亭·北行见杏花赏析】
这首词是赵佶在被金兵俘虏而被押解北上的途中看见杏花,一时感慨而写下的。他以杏花的凋零比喻自己被摧残的命运,婉转而绝望地倾诉内心无限的愁苦。此词曾被王国维称为“血书”。
【宴山亭·北行见杏花评点】
宋徽宗赵佶昏庸无道,导致国家被金兵侵占,他自己也和儿子一起被掳往五国城,囚禁终身。据说这首《燕山亭》是他的绝笔之作,“北行”其实是指他被掳往北方。这首词通过对杏花由开到残的描述,暗示了他一生的遭际,饱含哀伤和绝望。
上片写杏花开败的全过程,其实是暗写词人自己的身世。开始几句写杏花的娇媚:它洁白如玉,由丝绢裁叠而成,清香阵阵,又像是涂了淡淡的胭脂。它就像一名衣着清丽的少女,雅丽脱俗,清香四溢。这样的美,就连蕊珠宫的仙女也比不上。这几句工笔细描,把杏花的神韵写活了,也写绝了。后几句笔锋顿转,写杏花凋零:不消几度风雨,已是一地落红,凄凉满目,令人断肠。这些全都和词人的身世、遭遇相切合。词人怜花自怜,一语双关,情景交融。
下片写自己的愁怨。笔意幽深,逐层递进,回旋跌宕,终至痛之极处。前面一层写词人离恨深沉,欲付之于玲珑双燕,无奈它们不懂人言,自己情思难寄。第二层写自己现在身在北国,与汴京故宫山水相隔,身为臣虏,何时才能重返那片天地呢?接下来第三层写故国之思:只有在梦中才能暂时回到故宫。最后一层写词人的绝望之情,他甚至连暂时的欢梦也难做成,可见其心中的愁思、哀痛,读之令人断肠。
词人是北宋的书画名家,其画作以精工通真闻名于世。这种手法也同样显露在这首词中,特别是上片中对杏花的刻画,很有几分工笔画的味道。
文章标题:《宴山亭·北行见杏花》原文翻译赏析视频-赵佶-宋词三百首
链接地址:http://libai.weihai.net/tsy/2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