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暮归南山
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诗人名片】
孟浩然(689—740)
字号:字浩然
籍贯:襄阳(今湖北襄阳)
作品风格:恬淡孤清,不拘奇挟异
诗人小传:
孟浩然(689年~740年),本名不详,浩然为其字,襄州襄阳人,故世称“孟襄阳”,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以诗自娱,四十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据说唐玄宗咏其诗,见“不才明主弃”语,乃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而放归。其后孟浩然漫游吴越,穷极山水,更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他的诗大多为五言短篇,描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虽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也有独特造诣: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他是唐诗中山水田园派的领军人物,后人遂将其与王维并称为“王孟”。
【孟浩然·岁暮归南山注释】
北阙:指皇帝宫殿,因座北朝南而得名,也可指代朝廷。《汉书·高帝纪》有注:“尚书奏事,谒见之徒,皆诣北阙。”
青阳:春天的别称,语出《尔雅·释天》,载:“春为青阳。”郭璞注云:“气青而温阳。”
【孟浩然·岁暮归南山译文1】
不要再向朝廷上书言事了,还是回去终南山下我的草庐隐居吧。因为才能不足,才被明主舍弃,正因此身难仕,所以故人来往也日渐稀疏。白发已生,催人老去,正如春天到来,逼得一年终结。内心长久充满惆怅,以致难以入眠,只见夜晚的松间明月映照着窗棂,显得是如此空虚寂寞。
【孟浩然·岁暮归南山译文2】
不要再去皇宫北门上书,让我回到南山破旧茅屋。
原本无才难怪明主遗弃,年迈多病朋友也都生疏。
白发渐生催人日日衰老,阳春来到逼得旧岁逝去。
满怀忧愁久久难以入睡,月照松林窗扉一片空寂。
【孟浩然·岁暮归南山译文3】
不要再给北面朝廷上书,让我回到南山破旧茅屋。
我本无才难怪明主见弃,年迈多病朋友也都生疏。
白发频生催人日渐衰老,阳春来到逼得旧岁逝去。
满怀忧愁辗转难以入睡,月照松林窗外一片空虚。
【孟浩然·岁暮归南山赏析1】
此诗应为孟浩然落第后黯然归乡而作,《唐摭言》称唐玄宗曾见此诗,并为之不悦,云:“朕未曾弃人,自是卿不求进,奈何反有此作?”即放孟浩然归南山,终身不用。这应当是一段后人刻意编造的轶事,但从中也可看出此诗之本意。
诗中皮里阳秋,多嘲讽语,不为玄宗所喜,倒也在意料之中。首先开篇就言不必再向朝廷上书建言,还不如归山隐居去算了吧,正是诗人对社会现实和自身仕宦前途失望到了极点的愤激之语,言下之意:北阙上书亦无益,只得南山归敝庐。然后颔联讽刺更深,“不才明主弃”,“不才”为自谦之词,其实诗人是认为自己有才的,但仍然被朝廷舍弃,则“明主”实则不明,此句应读为“主昏而自以为明,乃以能人为不才”。“多病故人疏”,此“多病”亦非真指身体孱弱,《庄子》有云:“无财谓之贫,学而不能行谓之病。”所以这里的“多病”就是指“学而不能行”,指空有才能和抱负,却没有仕宦之阶梯,没有运用的机会。因为不仕,所以“故人疏”,则故人之势利亦可见矣。
诗人慨叹自己的才能得不到施展,昏主不能任用,朋友也相遗弃,孤孑一人,只得归于南山,隐居终老,则孟浩然非天生欲隐,而不得不隐之心情,便毕现于笔端。颈联深言自身之悲,韶华渐逝,逐渐衰老,却终究一事无成,而眼见春天将至,预示着旧的一年又将终结。年复一年,如此度过,我的人生究竟有些什么意义呢?为此愁怀满萦,于是整夜难寐,只能坐看“松月夜窗”。“松月夜窗”的意象非常孤寂、清冷,而其后再加一个“虚”字,正说明人生虚度,正说明一切热血、怀抱都如过眼烟云,瞬间便即飘散了。
诗的前两联外状豁达,而内实悲愤,但悲愤不显,反有人以为真自谦之语,谬矣。后两联则极言悲愤,却又以一“虚”字总括,则见其心已近死灰,悲愤中隐含着浓重的无力感。社会便是如此,现实便是如此,除了归于南山,隐居而终,孟浩然还能怎么办呢?
【孟浩然·岁暮归南山赏析2】
这是作者入京求仕不遇,岁暮返回老家时抒发其愤慨的诗篇。首联写作者决心不再上书朝廷而回归老家,诗含绝望之情。二联写自己不被见用和荐引,自责自己“无才”和“多病”,其实写的是对主上不“明”和世态炎凉之怨。三、四联慨叹岁月推移,人已衰老。诗人长怀愁闷,夜不能寐,其痛苦心情和焦虑之态表现得感人至深。全诗语意虽委婉,怨愤之情却昭然可见。
【孟浩然·岁暮归南山赏析3】
这首诗是开元十六年(728年)诗人在长安应进士举落第之后写的。孟浩然曾经闭门苦读诗书,满腹经纶。当时他的文章也得到了王维、张九龄等人的赞誉,有一定名望,但是,这次应试落第,让他非常苦闷,想要直接上书皇上又有些犹豫,心中又不免烦恼,于是,作此诗发泄内心愤懑之情。
诗人开篇写到“北阙休上书”,表明自己不再上书皇上,返道回家。其实当时诗人内心正处在矛盾之中,不去上书,回到家乡其实不是诗人的真实想法。诗人饱读诗书,练得一身才华,且已经很有名气,却不能得到上级官员或皇帝的赏识、任用,因而心怀愤懑之情,写下这两句自怨目艾之言。开篇将这种烦恼一语道出,诗人内心的强烈感情自然流露。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诗人承接上一句,表明失意的原因,是因为自己没有才能,所以被英明的君主抛弃,因为自己多病疏远故友亲朋。诗人满腹才华,当时已经颇有声望,怎么会没有才能呢?所以“不才”二字既是谦辞,也是不被人识的怨词。“明主”既是谀词,也是对皇上不识人的抱怨,所以,“不才明主弃”中蕴含着诗人复杂的感情,既有对皇上不识人才的抱怨,又有希望被皇上任用的恳求之意,同时,还有一种自怜和哀伤之情。而“多病故人疏”本是怨“故人”不举荐或引荐不力,而诗人却说因为自己“多病”而疏远了故人,在古代“病”和“穷”相通,这里“多病”是穷困潦倒之意,这种表达更能体现诗人内心对世态炎凉的怨。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诗人心中满腔抱负,却至今无缘踏上仕途之路,年年岁岁时间流逝,转眼间就已经鬓发斑白,而仕途渺茫,功名未就,诗人内心是焦虑急躁的。“催”和“逼”二字充分表明了诗人当时的不甘白衣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因为内心愁苦无法排解,诗人备受煎熬,无法入眠。呆呆地看着透过松树照映到窗上的明月,迷惘中有一种“虚”感。这两句以景寄情,用迷茫空寂的景烘托了自己惆怅寂寞的心情,情景交融,余味无穷。其中的“虚”用得非常精恰,既是景虚,又是诗人内心空虚,还有对未来仕途渺茫虚无感情等等。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该诗看似写得很明朗,其实内中充满了诗人阴郁的情绪;看似自责,其实怨天尤人。或反语或暗喻,句句曲折蕴含诗人对才不被世用的怨气和无奈。诗意含蓄深远,耐人回味。
据传,孟浩然被王维邀请到内署,恰逢唐玄宗到来,于是孟浩然就读了这首《岁暮归南山》,玄宗听出了其中的抱怨,非常生气,于是将孟浩然放还老家。
【孟浩然·岁暮归南山赏析4】
孟浩然四十岁时来到长安,希望能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然而事与愿违,他虽因太学赋诗得到众多有识之士的赞赏,可参加科考却名落孙山。据《新唐书·孟浩然传》记载,孟浩然在长安落第后,诗人王维曾经邀请他到自己供职的翰林院见面,谁知不久唐玄宗驾到了。孟浩然一时紧张躲到了床下,王维不敢欺君,道出实情。唐玄宗也没有生气,还命孟浩然出来作诗。孟浩然便吟咏了这首《岁暮归南山》,念到“不才明主弃”一句时,玄宗很不高兴,说:“先生以前未曾求仕,我也没有弃先生而不用,怎么能这样诬陷我呢?”此后孟浩然一生未得录用。这首诗写出了诗人的感伤、愁闷和寂寞。诗题中的南山指岘山,在孟浩然家乡襄阳市城南。
诗的首联是诗人的自伤之词。“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表达了诗人对现实非常失望,这两句自怨自艾之语将他内心的矛盾、失意尽数道出。
颔联详细描述诗人失意的原因。“不才明主弃”中,“不才”既是谦辞,又是自嘲之语。诗人本来才华横溢,但是却不被赏识,壮志难酬,良马未遇伯乐,抱怨也无济于事,只能用这两个字来自嘲。“多病故人疏”一句更为委婉,表面说自己因为“多病”而疏离了友人,实际上是在埋怨友人不肯引荐,不肯为自己出力。这是第一层含义。另外,古代“穷”、“病”相通,诗人在此是用“多病”暗示自己“途穷”。
颈联是诗人忧虑焦急心情的写照。“白发”、“青阳”,本是无情之物,诗人却用拟人手法,以“催”、“逼”二字修饰,表达了自己不想布衣终老却又无计可施的复杂情绪。
尾联紧承颈联。正是因为愁绪难以排遣,诗人才“永怀愁不寐”,极言内心之苦闷。“松月夜窗虚”则别出心裁,看似写景,实为抒情:窗外月空空蒙,与诗人空虚寂寥的心境是何等相似。“虚”字更是将庭院的空虚、月空的空虚、内心的空虚、仕途的空虚等等,尽数包容,真是妙笔生花。
本诗语言浅显,但含义深远,诗人运用了双关、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一字、一句就可能表达数层含义,使诗句意蕴悠远,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也体现出诗人绝佳的炼字功底。
【J后人点评】
宋人刘辰翁:是其最得意之诗,亦其最失意之日,故为明皇诵之。(《王孟诗评·孟诗》)
文章标题:《岁暮归南山》原文翻译赏析视频-孟浩然-五言律诗-唐诗三百首
链接地址:http://libai.weihai.net/tsy/2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