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张少府
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诗人名片】
王维(701-761)
字号:字摩诘
籍贯:太原祁(今山西祁县)
作品风格:清淡自然,辞秀调雅
诗人小传: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祖籍太原,父辈迁居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是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于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旋任大乐丞,因故谪为济州司仓参军,后归长安。安史乱之前,王维累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忧,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王维诗画俱佳,也通音律。他在诗歌上的成就很高,无论边塞诗还是山水诗,各类主题皆有佳作,苏轼赞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中后期诗作多描摹田园景物,再加上诗中浓厚的隐逸思想,上继陶渊明、谢灵运,下开一代风气,与孟浩然并称“王孟”。此外,他本人笃信佛教,诗中也多有反映,后人称其为“诗佛”。
【王维·酬张少府注释】
酬:即酬答,用诗歌来作为对某人的回礼、回赠。
张少府:姓名不详,少府为县尉之代称,也即某位张姓县尉。
长策:高见、妙计。
旧林:本指禽鸟往日栖息之所,陆机《赠从兄车骑》有“孤兽思故薮,离鸟悲旧林”句,后用以指代故乡、故居。
穷通:穷为困厄,通为显达,语出《庄子·让王》,载:“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道德于此,则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
浦深:河岸的深处。
【王维·酬张少府译文1】
人到晚年,只是喜欢安静,万事万物都不足以再去关心。自我感觉并没有什么高明见识,徒然地懂得了应当回归故里的道理。松间之风吹开了我的衣带,山中之月照着我挥手抚琴。您要询问困厄和通达之间变化的道理啊,我却高唱着渔歌,前往那河岸深处。
【王维·酬张少府译文2】
人到晚年特别喜好安静,对人间万事都漠不关心。
自思没有什么经世谋略,只知道归隐家乡的山林。
宽解衣带迎着松下清风,山中明月照我悠然弹琴。
你问什么是通达的道理,请听江深处渔人的歌声。
【王维·酬张少府译文3】
人到晚年特别喜好安静,对人间万事都漠不关心。
自思没有那良好的谋策,只要求归隐家乡的山林。
宽解衣带对着松风乘凉,山中明月照我悠然弹琴。
你问什么是通达的道理,请看江深处唱歌打鱼人。
【王维·酬张少府赏析1】
此诗大得隐者旨趣,为隐乃无可奈何之举,是信念受到挫折、理想终究蹉跎后的无奈的逃避。诗中言“君问穷通理”,这个“君”就是诗题中所指的张少府,他来向王维求问,什么是“穷通”之理,也即是说,为何有人穷厄,为何有人通达,穷厄因何而致,通达因何而成,穷通之间,又将如何转化?更白话一点来解释,张少府是问:人生的成功与失败,根由究竟何在?王维因此而作了这首诗来回答他,有隐者之趣,也有佛家之理。
可是王维写这首诗最主要的目的,其实并不在于酬答,而是在自嘲自解。开篇就说自己“好静”,但不是一直都“好静”,青少年时代他也曾怀抱志向,想要在官场上拼出自己的一席之地,想要达成一定的政治理想,但政局混沌、宦途坎坷,到了晚年还是一事无成,无可奈何之下,也就只能“好静”了。“好静”而限于“晚年”,更加一“惟”字,便凸显诗人内心的愤懑和无奈。
接着,颔联又说,“自顾无长策”,自己是解决不了这穷通之间变化之途的,于是到了晚年,只好把一切全都抛下,入山来隐居。“空知返旧林”的“空”字,意为徒然、徒劳,虽然无益,却又不得不如此。颈联写隐士生活,当风松带,以示悠闲,月下弹琴,以示恬静。但诗人并没有说自己如何如何,却因景发情,说松风、山月都似有情一般,前来陪伴我的隐居生活,松风解开我的衣带,似为抚慰我心,催促我隐,山月照我弹琴,似为我终于得脱凡尘而感到欣慰。其间“松”、“山”亦含有高洁之意,归隐之趣,不言别风而言“松风”,不言别月而言“山月”,亦隐含有我虽品性高洁,却终究无能于俗事,只得隐居的悲怆心境。
结句“渔歌入浦深”,也是说隐居,但却并非真正回答张少府所询问的“穷通理”。于是张少府虽问,王维却不正面作答,反以不答为答,正是禅家意趣。因为此刻不答即是答,所答非穷通如何产生、变化,而是答穷通都无关紧要,还不如关注眼前一点一滴的平凡生活为好。王维官至尚书右丞,是为通,他在政治上几番挫折,不能改变政局、达成理想,是为穷,穷通本为一理,穷通又是虚妄,穷又何哀,通又何喜,到最终来,还不如“返旧林”去等死罢了。这结句禅家的机锋似乎蕴含着无穷智慧,但细思来,却只有王维心怀的无穷哀怨。
【王维·酬张少府赏析2】
这首诗为作者晚年所写的决意归隐之作。王维之归隐山林,既是受了佛教思想的影响,也和他政治上的失意有密切关系。安禄山叛军占领长安时,王维被迫接受伪职,后来唐肃宗追究罪责,遂降职为太子中允。晚年虽也官至尚书右丞,但在思想上已经消极。这首诗表现的就是他晚年的这种情绪。诗人极力表白自己只求安静,对万事不关心。从表面看,他显得很达观。但是,细加体会,却可以看出,字里行间流露出不得已的苦闷。
【王维·酬张少府赏析3】
这首诗是诗人晚年居辋川时所作的一首赠友诗。表达了诗人老年“万事不关心”的淡泊心境。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诗人开篇写到自己到了晚年,只好清静,对什么事情都不关心了。根据诗人的人生经历来看,此时他已经对当时开始变得腐败昏暗的朝政厌倦了,所以,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这句话正是他厌倦官场的真实写照。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这句话的意思是想自己也没有治国平天下的良策,所以只好返回自己的山庄过隐逸生活。诗人怎么会突然之间写一句自己没有良策,是否其中还有很多无奈?诗人早年也是胸怀政治抱负,张九龄任宰相时,王维支持张九龄的政治主张,对当时政治充满希望。但是,不久,张九龄罢相,奸相李林甫主宰朝政,随之政治变得越发昏暗,忠诚正直的官员一个个都被排斥或打击,王维也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面对残酷的现实,他既不愿同流合污,又感到自己对扭转政局束手无策。于是在本诗中,诗人喟然叹道:“自顾无长策”,体现了他当时思想上的矛盾和愁苦。他虽然说自己无能,其实内心充满了苦闷而牢骚满怀。虽然在李林甫当政时,王维并没有受到迫害,甚至还升了官,但是这只是诗人委曲求全而已,其实,他内心对现在的朝廷已经失望了,而自己此时已经是到了晚年,无力转变政局,无奈之下,他只好不再过问朝政,返回自己旧时的园林隐居起来。所以,诗人写到“空知返旧林”,以求得解脱,其中“空知”中蕴含着对理想隐灭,对朝政失望的无奈和痛苦心情。
接着诗人描写了自己隐居山林中闲逸的生活。“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松林中的清风吹拂着我的敞开的衣带,山间的明月照映着我弹奏的古琴。这优美的画面表现了诗人自在清闲、悠然舒畅的惬意心情。诗人在山林中的这种隐逸生活或是诗人的自我麻醉,或是厌恶官场的表现,但终归是比在朝廷中随波逐流要好得多。所以诗人在诗中同“松”、“山月”这些代表高洁的景物在一起,寄予自己追求高洁情操的心愿。这幅鲜活清逸画卷,情景相生,意境相谐,大大增强了本诗的形象性,使诗文更好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
最后,诗人在这样的优美的环境中心神都得到了升华,“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诗人回扣题目内容,照应了题目中的“酬”字。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你要问我有关穷困和通达的道理,我可就高唱着渔歌,驾着小舟,向水巷深处驶去了。本诗最后没有正面回答张少府的问题,而是以一句“渔歌入浦深”很有禅味的话结束,也为我们淡淡地勾勒出了一幅清明的水墨画,耐人寻味而又洒脱超凡。
【王维·酬张少府赏析4】
本诗为诗人晚年之作,描写诗人晚年安静闲适的生活,表现诗人超然物外的情绪。这首诗的基调和诗人晚年获罪被贬职,因此情绪消沉有关,也是诗人受佛教思想影响所致。诗题中的张少府生平不详。少府,官名,县尉。
诗的开头四句全是写情,曲折地表达了诗人无法实现抱负的苦闷之情。诗人开篇便说自己老了,只喜欢清静,不关心任何事情了。表面上看起来是对什么事都漠不关心了,但仔细品味之后不难发现诗人也是无可奈何。他此时虽然在朝为官,但对朝政已经不再抱有幻想,于是开始过起了半隐居的生活,“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正是他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自顾无长策”,则体现了他曾经的矛盾和痛苦。诗人表面上说自己没有才德,实际上是满腹牢骚。当理想无法实现、痛苦不得化解时,诗人唯一的出路就是离开是非之地、归隐田园。“空知返旧林”,看似得到解脱,实际上只是无奈之举。由此可以看出,在诗人宁静淡泊的外表之下隐藏着失落和愤慨。
既然如此,诗人接下来为何还表现出对闲暇生活的满足和肯定呢?联系上文我们可以体会到,“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的归隐生活实际上只是诗人在苦闷之中追求精神解脱的一种表现。这种表现既体现出诗人某种程度上的,又通过与官场生活的对比来表现诗人对黑暗官场的否定和批判。挣脱政治的束缚,诗人于山中明月下弹琴自娱,说他不敢直面现实也好,自我放逐也好,但总胜于助纣为虐、同流合污。诗句通过描写诗人隐居生活中的两个细节,将松风、山月赋予人情,勾勒出一幅情景交融、意境和谐的画面,极大地增强了诗的感染力,体现了诗人极高的写作技巧。
最后两句点题,以问答的形式作结,既照应了题目中的“酬”字,又妙在以不答作答,含蓄不尽,余韵悠然。多少幽趣,都回荡在那阵阵的渔歌声中。
【J后人点评】
清人张谦宜:“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含一篇之脉,此方是起法。三、四虚承,五、六实地,用笔浅深俱到,章法之妙也。(《(糹见)斋诗谈》卷五)
文章标题:《酬张少府》原文翻译赏析视频-王维-五言律诗-唐诗三百首
链接地址:http://libai.weihai.net/tsy/2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