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台览古》(1)古诗原文

旧苑荒台杨柳新(2),菱歌清唱不胜(3)。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4)。

李白《苏台览古》原文赏析-注释题解

《苏台览古》注释

(1)苏台:即姑苏台,是春时代吴王夫差游乐的地方,故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2)旧苑:指苏台。苑:园林。

(3)菱歌:东南水乡老百姓采菱时唱的民歌。清唱:形容歌声婉转清亮。

(4)宫里人:指吴王夫差宫廷里的嫔妃。

李白《苏台览古》原文赏析-注释题解

《苏台览古》题解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李白离开越州回到苏州,游览了姑苏台,写下了《苏台览古》这首怀古诗,以姑苏台今日的衰败萧条与昔日吴王宫里人的骄奢淫逸进行对照,生发历史盛衰之叹。

李白《苏台览古》原文赏析-注释题解

《苏台览古》赏析

公元前494年励精图治、大力发展国力的吴王夫差,大败越国,在吴中称霸之后,得意忘形,在国内大兴土木,到处建造言室亭台,作为他享乐的“蓬莱仙境"。越王深知吴王夫差喜好美女,嗜好盖造宫室楼阁,便投其所好,向吴王君臣献上重金财物、美女、能工巧匠、建筑良材,让吴国大兴土木,耗尽其资财,疲乏其民力,吴国国力日渐衰弱。公元前473年,卧薪尝胆二十年的越王勾践率军大破吴军,吴王逃到姑苏山上,求和不得,愧而自剑,耗费了八年时间建造的姑苏台被越军付之一炬,成为废墟。李白于开元十五年游览姑苏台,看到已为废墟的姑苏台,对历史兴亡盛衰的感慨油然而生。

这首《苏台览古》的主旨与《越中览古》类似,均是慨叹古今之变,但结构有异,《越中览古》是由古而今,前三句写昔日之盛,末一句落笔今日之衰;而《苏台览古》是由今溯古,前三句写今日之衰,末一句落笔昔日之盛。同一题材的诗作,却生出不同的结构,运用不同的笔法,也体现出李白变化多端的诗歌技巧。

李白《苏台览古》原文赏析-注释题解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吴王夫差耗时八年兴建的姑苏台,高三百丈,宽八十四丈,有九曲路拾级而上,登上高台可饱览方圆二百里范围内的景观。高台四周还栽上四季之花,八节之果,横亘五里,还建了灵馆、挖天池、开河、造龙舟、围猎物,供吴王逍遥享乐。繁华盛世的苑圈台榭,在时间的淘洗下,已变成荒凉死寂的一片废墟,唯有青青杨柳新发的柳枝,暗示着春色的骄人。首句诗以“”字开始,引发了一场对历史陈迹的悼伤之情,又以“”字结句,用清新自然的春之景与历史的创痛形成鲜明的对比,令读者在开篇就不由自主地作深沉的思考与反省。次句“菱歌清唱不胜春”紧承首句“杨柳新”的无边春色,写杨柳挑堤处,湖水清冷,湖上又传来一曲悠扬的采菱小调,更将这无边的春光随着粼粼的湖水送向更远处。“不胜春”渲染此刻姑苏台上无尽的春意,让人沉醉,更让人情思繁复。昔日,这座高台曾见证了融融春光

随着粼粼的湖水送向更远处。“不胜春”渲染此刻姑苏台上无尽的春意,让人沉醉,更让人情思繁复。昔日,这座高台曾见证了融融春光里,吴王的骄奢,宫女的如花,君王的醉生梦死,而今它废弃为一座旧苑荒台,在无尽的春光里,唯有静默以待。故而“不胜春”,字面上是说无尽的春意,字面背后却隐匿了诗人太多的感慨与思考。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西江,是长江的别称。这两句诗,影射吴王和西施的故事。春秋之际吴王称霸吴中,到姑苏台上恣意享乐的时候,西江之月见证了每一次这样的时刻;而今,西江之月依然和千年之前一样清亮,然而它曾朗照过的吴宫里,却早已没了吴王夫差与美女西施的身影。这两句诗,写景实写之笔仅“西江月”一词,然而景物凄清,意境苍凉,情感深沉,颇有言外之意:亘古不变的是西江之月,善变的是人世沧桑。全诗在虚笔而写的“吴王宫里人”的形象中戛然而止,却引发了读者深沉的感慨,英雄也罢,功业也罢,美女也罢,都逃不过时间的执著,诗歌主旨深邃,耐人寻味。

文章标题:李白《苏台览古》原文赏析-注释题解

链接地址:http://libai.weihai.net/shangxi/5224.html

上一篇:李白《越中览古》原文赏析-注释题解

下一篇:李白《乌栖曲》原文赏析-注释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