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人名片】

王维(701-761)

字号:字摩诘

籍贯:太原祁(今山西祁县)

作品风格:清淡自然,辞秀调雅

诗人小传: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祖籍太原,父辈迁居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是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于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旋任大乐丞,因故谪为济州司仓参军,后归长安。安史乱之前,王维累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忧,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王维诗画俱佳,也通音律。他在诗歌上的成就很高,无论边塞诗还是山水诗,各类主题皆有佳作,苏轼赞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中后期诗作多描摹田园景物,再加上诗中浓厚的隐逸思想,上继陶渊明谢灵运,下开一代风气,与孟浩然并称“王孟”。此外,他本人笃信佛教,诗中也多有反映,后人称其为“诗佛”。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翻译赏析视频-王维-七言绝句-唐诗三百首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注释】

山东:这里是指华山以东,王维祖籍太原,故称其在故乡的族兄弟为“山东兄弟”。

茱萸(zhū yú):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译文1】

我一个人在异乡作客,每当佳节来到之时,最为思念亲人。如今远远地想到在山东故乡的族兄弟们登高之际,人人都插着茱萸,但其中却少了一个我啊。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译文2】

独自漂泊在外作异乡之客,每逢佳节到来加倍地思亲。

遥想兄弟们今天一同登高,遍插茱萸时少了我一个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译文3】

独自漂泊在外作异乡之客,每逢佳节到来加倍地思亲。

遥想兄弟们今天都在登高,遍插茱萸时少我一个亲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翻译赏析视频-王维-七言绝句-唐诗三百首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1】

九月九日重阳节,其来源大概是远古的祭。《吕氏秋·季秋纪》即有记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最早从汉代开始,民间便已经有了重阳登高、祛邪的节日传统,《西京杂记》中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风土记》记载:“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上,辟除恶气而御初寒。”

此诗据称为王维十七岁时所作,即咏重阳思亲,借用登高、插茱萸的风俗,来一吐内心的惆怅。开篇先写自己远离家乡,“独”字已可见悲,“异乡”则又更悲,人在异乡,自然为客,从来都没有“异客”的说法,而诗人独能言之,两个“异”字就此形成了铿锵有力的排比、递进关系,将情感的悲怆达至最深。接着,次句即道出佳节思亲之意,前着一“每”字,中着一“倍”字,则更表明此重阳思亲,非偶然也,是思亲之情绵绵不绝,而每当年节,内心更必定翻涌难安。

家中亲眷正多,诗人独以“兄弟”入诗,是因为重阳登高,兄弟之间恐怕归于一途,是会结伴前往的,故因此俗,即言兄弟而代以至亲,以小及大,以少及多。按照风俗,兄弟们将会踏秋、登高、佩茱萸囊、插茱萸于头,诗人遥想此景,更不禁悲从中来,因为其中并没有自己啊。“少一人”,所少何人也,并不直言,不言“遍插茱萸无我身”,更见直白中有含蓄,抒情中有委婉,留给读者以无穷咀嚼余地。古人云“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情感没有到最终爆发之际,不可过于直白表露,略作隐含,更见士大夫端庄气度。王维此诗,正是如此。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2】

此诗是诗人十七岁时旅居长安时所作,是一首千百年来一直传诵的诗篇。此诗先写自己思念亲人,后二句又逆写兄弟们也在思念自己。这是客中有主,主中有客的写法,更突出了相忆之深。特别是“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把人们共有的感情巧妙地表达出来,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3】

此为王维在十七岁时所写的诗。诗中表达了诗人佳节之日怀念兄弟之情。

第一联诗人正面直接抒发自己在佳节时的怀乡之情,没有矫揉造作之态,感情自然真挚。

“独在异乡为异客”,开篇一句写出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之感。诗人在这短短的一句话中用了一个“独”、两个“异”字,可见诗人在外强烈的异地作客之感,在外越是孤独,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就越强烈。在当时封建社会里,交通闭塞,人们都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地域之间的往来较少,所以不同地方的人们在风土人情、生活习惯、语言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诗人离开生活多年的家乡到异地生活,自然感到陌生而孤单。诗人平淡地叙述自己身在异乡,但是其中却包含着诗人质朴的思想感情。

如果说平日里思乡之情可能不是感到那么强烈,那么,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是亲人们团聚的日子,大家在一起畅谈欢笑,而现在呢,诗人只身客居异地,在代表团圆的节日里不禁想到了家乡里的人和事、山和水等等诗人在家乡时的美好回忆,种种回忆触发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并且越想越思念,以致于一发不可收拾。这句写得自然质朴,如娓娓道来,也写出了许多在外漂泊游子的真切感受,很具有代表性。

写到这里,诗人想要抒发的感情已经达到了高潮。接下来诗人寄情于景,将心中的怀乡情凝聚到了典型的事物中,表达委婉深沉。

“遥知兄弟登高处”,诗人从直抒胸臆,转笔写到自己对亲人团聚的联想,遥想兄弟们在重阳佳节登上高山,身上插着茱萸,该是多么的快乐。如果诗人单单是想到亲人们的欢乐,倒可以缓解诗人的思乡之情,但是,诗人在最后写到“遍插茱萸少一人”,原来诗人想到的不是欢乐,而是自己没有在家乡和亲人们欢度佳节,所以亲人在插茱萸时也会发现少了一个人,这样亲人们肯定会思念我的。这两句诗人从反面着笔,没有说自己思念家乡而是说家乡亲人会怀念到自己。从对面着笔,亲人的思念和上文诗人的思念交织在一起,烘托了绵绵不断的乡愁情绪,把思乡变得越发深沉。这两句没有前两句那样直接表达思乡的强烈感情,看似浅淡的两笔,却更加衬托了诗人深深的思乡情,感情比前两句更加深沉,更加强烈了。

这首七言绝句最妙的地方就是诗人灵活转换角度,从直抒胸臆,到委婉表达,寄情于他人。可见诗人思路之开阔、用笔之娴熟。自然朴素中见真挚感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4】

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旅居长安时所作。九月九日重阳节本是亲人团聚的佳节,但诗人为考取功名,旅居长安,孤身独处,难免在这一日生起思亲之情,于是写下这首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这首诗题为“忆山东兄弟”。王维有兄弟五人,他是长兄,另有两个妹妹。

在本应合家团圆的“佳节”,诗人却独处异乡,非常思念家人,其悲凉寂寥的生活可见一斑。本诗第一句点题,一个“独”字点出了诗人的寂寞。“异乡”和“异客”两个词真实地道出了诗人独自在外的生活状态和心理感受,富有强烈感染力。这一个“独”字和两个“异”字,笔力下得很重。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想念,对自己孤身独处的感受,皆集中在了“独”字之中。“异乡为异客”只是说客居他乡,然而两个“异”字所形成的艺术效果,却较之一般地述说客居他乡要更加强烈。在封建时代,自然经济是主要经济形式,不同地域间的风俗、语言、生活方式等等差异非常大。一个人一旦远离生活数年的故乡到异地他乡去,就会觉得对一切都不熟悉不习惯,觉得自己是漂流在异地的一叶浮萍。“异乡”和“异客”,恰好朴素而真实地说出了此种感受。客居他乡者的思念故乡、怀念亲人之情,在平时当然也存在着,只是不一定会流露出来,然而只要碰到某种触媒--最经常碰到的是“佳节”--便非常容易显露出来,甚至一发不可收拾。诗人“孤独无依”和“遇逢佳节”的处境,为下面做了充足的铺垫,使那句流传千古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水到渠成。这两句诗非常凝练,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在外游子的心声。

重阳节有佩带茱萸、登高远眺的风俗。第三、第四句如果诗人仅仅是写遥忆兄弟过重阳节登高插茱萸,而自己不能参加的情形,尽管也写出了佳节思念亲人的感情,却会显得平淡直白,缺乏新鲜感。而在本诗中,诗人写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两句是说,今日,身在遥远故乡的兄弟们带着茱萸登高之时,却发现少了一个兄弟。在这里,诗人觉得遗憾的似乎并非是自己不能回家过节,反而是兄弟们不能团聚在一起;诗人自己独自客居他乡的处境似乎并不值得倾诉,反而是兄弟们的遗憾之感更需要安慰。这种转换角度的曲笔写法看似有悖常理,却收到了比平铺直叙更生动的效果。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翻译赏析视频-王维-七言绝句-唐诗三百首

【J后人点评】

明人顾璘:真意所发,切实故难。(《批点唐音》卷十三)

文章标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翻译赏析视频-王维-七言绝句-唐诗三百首

链接地址:http://libai.weihai.net/tsy/2256.html

上一篇:《桃花溪》原文翻译赏析视频-张旭-七言绝句-唐诗三百首

下一篇:《芙蓉楼送辛渐》原文翻译赏析视频-王昌龄-七言绝句-唐诗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