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诗人名片】
李颀(690—751)
籍贯:赵郡(今河北赵县)
作品风格:奔放豪迈,慷慨悲凉
诗人小传:
李颀(690年~751年),字号不详,颍阳(今河南省登封市西)人,唐代诗人。他是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的进士,曾任新乡县尉,后辞官归隐于颍阳之东川。李颀擅长七言歌行,诗以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人皆有唱和。
【李颀·送魏万之京注释】
魏万:又名魏颢,唐肃宗上元初进士,曾隐居王屋山,自号王屋山人。他是李颀的后辈,与李白交谊深厚。
渡河:指渡过黄河,魏万家住王屋山,在黄河北岸,前往长安必须渡河。
树色:别本作“曙色”。
御苑:皇宫的庭苑,这里借指京城。
【李颀·送魏万之京译文1】
早晨听到你这离乡的游子啊唱起分别之歌,原来是昨夜披着微霜才刚渡过黄河。这一路上离愁满怀,又怎忍心听闻鸿雁鸣叫啊,更何况云山连绵,却因行旅而匆匆经过。城关上的曙光似乎在催促寒意迫近,京城里捣寒衣的砧声在晚间响起最多。不要以为长安是繁华享乐之处,从而白白地任那岁月蹉跎。
【李颀·送魏万之京译文2】
早晨听你向我唱着离别之歌,昨夜天降微霜你就要渡黄河。
忧愁中不忍心听那鸿雁哀叫,更何况还有重重关山要经过。
潼关曙色微茫催得寒冬临近,京城中的捣衣声傍晚格外多。
不要把长安城当作行乐之地,虚度年华白白地将青春消磨。
【李颀·送魏万之京译文3】
早晨听你向我唱着离别之歌,昨夜微霜初下时你渡过黄河。
烦愁中不忍心听那鸿雁哀叫,更何况还有重重关山要经过。
潼关曙色微茫催促寒冬临近,皇城中的捣衣声傍晚格外多。
不要把长安城当做行乐之地,虚度年华白白地将青春消磨。
【李颀·送魏万之京赏析1】
这是一首送别诗,魏颢曾隐居王屋山中,此去长安或是应试,查诗意,李颀晚年家居颍阳而常往洛阳,此诗可能就正作于洛阳,恰位于黄河之南。他接到魏颢,但随即又要分别,因此写诗相赠。
首联是倒装,理当先“昨夜”而后才今“朝”,因为魏颢昨夜渡过黄河,来到河南地,所以李颀今朝才能听到游子也即魏颢“唱离歌”。句中“微霜”二字,点明季节,乃是初秋,秋季萧瑟,正合抒发离愁别绪。颔联所言,乃诗人悬想魏颢于途所见、所闻和所想,魏颢别家远行,内心正自凄怆,因此闻鸿雁悲鸣则其愁更深,故谓“鸿雁不堪愁里听”。秋季正当鸿雁南飞,而鸿雁向有寄信之喻,有思乡之意象,乃作是语。但这句仍属老生常谈,对句“云山况是客里过”却发前人所未发,的是佳句。魏颢所经处云山万重,适足赏心悦目,然而因是客中经过,而非特意玩赏,所过匆匆,不但没有心绪畅游,反而要怪山重而路险,“况是”二字,便将无奈远行之悲全然托出。
颈联所写仍然是悬想,悬想魏颢前途所见所闻。自洛阳前往长安,要经过潼关等要隘,故有“关城”之语,时既入秋,则他越是西行,天气越显寒冷,因言“树色催寒近”。“树色”是言树叶将逐渐枯黄,而随着颜色的变更,寒冷也逐渐浓厚,别本作“曙色”,则难出这一层意,况以“树色”对“砧声”,要比以“曙色”来对更显工整,故私以为还是以“树色”为佳。对句“御苑”是指代都城长安,也即魏颢的目的地,因天气向寒,故而夜间捣寒衣的人也越来越多,这就是“砧声向晚多”的含义。颔联和颈联虽是空想,却紧扣季节特色,因景而抒情,表现了诗人对魏颢远游的担心,对他前途的牵挂,从中体现出两人深厚的忘年友谊。
李颀是魏颢的长辈,有这一层关系在,自然方便在赠诗之间加以规劝、教诲,于是便出尾联,说长安虽然是繁华都邑,但你切莫沉迷,不要蹉跎了大好青春啊。颔联“御苑”即指长安,因此很自然地转向尾联,线索分明,结构谨严。尾联言“莫见”、“空令”,规劝之意非常明显,使得全诗的格调有了一个很大的提升。
或谓首联言“朝”、“夜”,而颈联言“曙”、“晚”,显得重复,“曙”当作“树”,暂且不论,而首联之“夜”是实指,颈联之“晚”则是虚指,并不为病。全诗情韵缠绵,工整谨严,《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蒋一葵言,称此诗“宛转流亮,愈玩愈工”,确实不是谬赞。
【李颀·送魏万之京赏析2】
这是一首送别之作,被送者魏万是一位晚辈。诗中巧妙地把叙事、写景、抒情结合在一起,表现了作者对被送者的深切关心与鼓励。诗中着意于描写被送人一路上艰苦的跋涉,设想他将要过重重关山,冒风霜苦寒,旅途孤寂艰难。在这些景色描写中也寄寓了作者痛心世路坎坷的感慨,因而末联劝慰被送人到京以后不要只知行乐,虚度年华。诗的情调深沉悲凉,但却催人进取,有所作为。
明朝顾璘评:“此篇起语平平,接句便新,初联优柔,次联奇拔,结蕴可兴,含蓄不露,最为佳作。”(《批点唐音》卷八)
胡应麟评此诗:“惟其诗工,故读之不觉,然一经点勘,即为白璧之瑕,初学首所当戒。”
【李颀·送魏万之京赏析3】
李颀晚年隐居颍阳时,魏万要去长安,和诗人辞别,诗人写下了这首情真意切的送别诗,表达了对魏万的关心和勉励。
开头两句“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写诗人听说魏万在微霜初降的秋夜渡黄河去了长安。魏万的家在黄河北岸,所以想要去长安就必须渡过黄河。哀婉的离歌、凄寒的秋霜,将离愁别绪渲染得更加凄凉、哀伤。而诗人颠倒两句的顺序,突出离别,也表明了诗人和魏万之间深厚的友谊。
接下来四句,写诗人想象魏万去京城途中看到的景象。“鸿雁不堪愁里听”,秋去春来,往返奔徙的大雁就像奔波的游子,大雁凄哀的鸣叫让人不忍去听。这一句承接上一句,进一步渲染友人离去的哀愁气氛。“云山况是客中过”,更何况是身处云雾缭绕的山野中满腹惆怅的游子呢?他们坐在迷茫的云山中,身居他乡异常孤寂,前途迷茫,自然黯然神伤,就更不敢听大雁的鸣叫了。
漫长而孤单的旅途后,魏万就该到潼关了,“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意思是友人在黎明的曙光中向前走,越走越冷,好像是曙色把寒气催来了。长安城里,也许人们都换上了厚衣,家家户户忙着捣衣,准备过冬,这样的情景更容易使人产生思乡之情。“催”表明天气越来越冷。“砧声多”既衬托身处繁华都市的寂寞,又暗示独居异地他乡的凄凉。这两句蕴含了诗人的深沉情感。想当年,诗人曾经在长安历尽辛酸,追忆往事,不由发出感慨。“催寒近”和“向晚多”也暗示时间飞逝、人生苦短,为结尾两句诗人对友人的劝诫作铺垫。
最后两句“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是诗人对魏万的忠告。他劝勉魏万到了长安之后,不要只看到城内行乐的地方,沉溺其中,白白地让大好时光流逝,应该抓紧时间成就一番事业。一个“莫”字不容友人置疑,表现了诗人的长者风范。一个“易”字体现诗人语重心长,感情真切。这两句情调沉厚悲凉,但感情真挚。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人长于炼句,将叙事、抒情、写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句与句之间承接自然,层次清晰,语言淳朴恳切,情感深厚细腻。诗人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对晚辈的谆谆劝诫表达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催人奋进。
【李颀·送魏万之京赏析4】
这是一首抒发离情的赠别诗。魏万又名魏颢,曾求仙访道,隐居于王屋山。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魏万因仰慕李白,南下到吴、越等地寻访,最终得以在广陵与李白相遇,行程超过三千里。李白很欣赏魏万,授权他将自己的诗作结集,临别还为他作了一首长诗《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魏万应是李颀的晚辈,不过从本诗来看,两人似是极为相投的忘年之交。李颀晚年闲居颍阳,经常赴洛阳,本诗很可能作于洛阳。
诗的首联使用倒叙的手法,先以“朝闻游子唱离歌”一句点出魏万在清晨离去,接着用“昨夜微霜初渡河”描述昨夜之景。“初渡河”一语将霜拟人化,也写出了深秋季节萧瑟肃杀的气氛。
颔联紧承首联,“鸿雁不堪愁里听”以一个“愁”字,直言离情,点染气氛。大雁秋天南飞春日北归,行踪不定,好比游子。凄厉的雁鸣充斥天际,使人感到惆怅凄凉,落魄困窘的人听到,就更难免黯然神伤了。“云山况是客中过”一句,“况是”照应上句“不堪”一词,情真意切。“云山”本是令人期待的景象,可是忧愁失意的人坐对云山,只能产生前途未卜、身世飘零的伤感。诗人在此以感同身受的心情书写出了他乡游子的寂寥和无奈。另外,诗人先写物象鸿雁、云山,再写愁里听、客中过等所闻所见。这种因景生情,寓情于景的写法,容易引起共鸣。
颈联两句“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诗人又想象了魏万进京途中所见之景:从洛阳西去会路过函谷关和潼关,时值深秋,草木凋零,天气渐寒。本来是寒意令树变了颜色,但寒意不可见而树色可观,于是诗人说是树色把寒意带来。看见树色改变本能断定寒意袭来,所以诗人的说法既新奇又合乎常理。一个“催”字,将树木拟人化,赋树木以人情,十分形象,更见诗人推敲之功。李白诗云:“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可见傍晚之砧声是长安的特色之一。但是,长安有无数景观,城垣雄伟,宫城壮观,诗人为何不列举这样的景色,而写了貌似不太起眼的“御苑砧声”呢?因为此起彼伏的捣衣声在古诗的意象中一直代表着愁绪与萧瑟。诗人一生多次赴长安,曾在那里“倾财破产”,历尽坎坷。因此,辉煌的帝都对于他来说,想必是充满了辛酸的回忆,所以他在此选取了“御苑砧声”这一象征离情与凄凉等等情思的意象入诗。诗人内心之感慨,不言而喻。同时,“关城树色”与“御苑砧声”,虽是想象、回忆中的形象,但因联系了气候、时序等客观环境而显得非常生动自然。另外,“催寒近”与“向晚多”六字对仗,暗含光阴似箭、青春易逝之意,也顺势引出了下文。
尾联“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完全是长辈的语气。诗人用“行乐处”三字代指长安,与上文的“御苑砧声”呼应,虚实结合,给魏万以亲切诚恳的叮咛:千万不要把长安看做行乐之处,切莫虚度光阴,白白浪费大好时光,应珍惜时间、奋发向上,成就一番事业。诗人谆谆善诱、语重心长,表达了对魏万的真挚感情,虽然流露出一种凄凉、低沉的情绪,但却动人心弦、催人奋进。
本诗向来以精于炼字闻名,同时,诗人将写景、叙事、抒情熔于一炉,也取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因此使本诗成为千古名篇。
文章标题:《送魏万之京》原文翻译赏析视频-李颀-七言律诗-唐诗三百首
链接地址:http://libai.weihai.net/tsy/2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