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登鹳雀楼原文】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人名片】

王之涣(688—742)

字号:字季凌

籍贯:并州(山西太原)

作品风格:大气磅礴,意境开阔

诗人小传:

王之涣(688年~742年),字季凌,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其高祖迁至今山西省新绛县,他是盛唐著名诗人。王之涣曾担任过冀州衡水主簿,后因被人诬谤,乃拂衣去官。据说他“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崔国辅等诗人相唱和,五言尤长,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登鹳雀楼》原文翻译赏析视频-王之涣-五言绝句-唐诗三百首

【王之涣·登鹳雀楼注释】

鹳雀楼:旧址在今天山西省永济县内,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王之涣·登鹳雀楼译文1】

白日沿着山势逐渐隐没,黄河一直流向遥远的海洋。想要放眼远眺,穷尽千里啊,那就必须登上更高的一层楼阁。

【王之涣·登鹳雀楼译文2】

白日依着西山落下,黄河向着东海奔流。

要想远眺千里之外,还要再上一层高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译文3】

白日沿着西山消失,黄河向着东海奔流。

要想看尽千里景象,还要再上一层高楼。

《登鹳雀楼》原文翻译赏析视频-王之涣-五言绝句-唐诗三百首

【王之涣·登鹳雀楼赏析1】

此诗极简洁又极雄壮,后半段富有哲理,从而流传千古。

前两句写景,似皆远眺所见,黄昏之时,白日落山,似与远方的中条山麓凝为一体,故显“依”字佳妙,然后是楼下黄河,汹涌不绝,东流入海。后两句抒情,并含理趣,要想把眼光放远,就只能登上更高的境界。当然,登楼可见白日,可见山峦,可见黄河,但终究是无法见到“入海”的,不要说鹳雀楼仅仅三层而已,就算是今天的摩天大厦,也无法从山西望到山东、河北的黄河入海口,这一方面是诗人天马行空的想象,另一方面,也可以认为诗人所言的“更上一层楼”,并不是指身之所在真实的鹳雀楼,而是指目之所极的高天。

古人的眼界,自然无法与今人相比,所以登泰山即觉小鲁,登三层的鹳雀楼便觉可眺望无穷,但古人、今人的想象力、艺术感觉,以及蓬勃向上的奋斗精神,却是可以共通的。所以此诗前半段,即便今人读来,仍觉雄壮,气势奇绝,后半段所蕴含的只有不断进取才能所见更远,所得更多的理趣,也因此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来者。

【王之涣·登鹳雀楼赏析2】

这首诗是唐人绝句中脍炙人口的名篇。全诗豪放雄壮,意境深远。诗的前二句大笔挥洒,画出了一幅山衔落日,黄河奔流的壮丽图画,给人以无比壮美的感受。但作者不满足于此,后二句则要把人带上更高的境界,去穷尽天下美景,就要再向上攀登。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永远给人以鼓舞,而且语出自然,被千古传诵。

宋人沈括: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涣、畅诸三篇,能状其景。(《梦溪笔谈》卷十五)

靳能《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称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为异才”。沈德潜选录这首诗入《唐诗别裁》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辛文房《唐才子传》称其“为诗情致雅畅,得齐梁之风”。

【王之涣·登鹳雀楼赏析3】

这是诗人登上鹳雀楼极目远望时写成的一首诗,表现了他超凡的心胸抱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两句是诗人登楼后所见到的景象。“白日依山尽”写的是诗人看到的远处山景。诗人只见一轮金光闪闪的太阳沿着远方的崇山峻岭缓缓下落。接着诗人又写到黄河水——“黄河入海流”,诗人看到黄河水汹涌澎湃,直奔向大海。这里诗人看着黄河奔流向远方,但是他不可能一直看到黄河流入大海,可见这是诗人由此及彼联想到的,诗人想象的意境和现实的环境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情中有景,景中含情,浑然一体。诗人视线由西转向东,由近望到远观,由地面到天边,视角不断变幻,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气势磅礴、雄浑壮阔的山河景象,同时,这些生动的描写让人读来仿佛身临其境,场面一片辽阔,心境也变得开阔。诗人用语简朴浅显,高度概括了场面的景象,烘托了场面的气势。同时,这幅灿烂辉煌、流光溢彩的画面,不是一成不变的,“尽”、“流”两个字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充满了蓬勃生机。

第三、四句写的是诗人心里所想的,“欲穷千里目”,意思是诗人想要看到更远的直到目力无法达到的地方。表现了他内心对未知领域积极探求的渴望。而实现这个愿望的方法就是“更上一层楼”。这里的“千里”、“一层”都指的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的空间范围。“欲穷”、“更上”则是诗人胸怀远大抱负、积极进取精神的体现,这四个字、两个词里包含的是诗人对未来的无限希望和憧憬。这两句既没有脱离登楼这个实际点,和一、二句紧密联系,同时又一语双关,用再上一层楼,道出了高瞻远瞩、站得高就能看得远这个生活哲理,也体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精神和豪迈的胸襟。三、四句承接上两句自然流畅,又表达出了新意,写得很是巧妙,同时,含义深远,发人思考。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诗人将自己的胸襟和抱负、人生哲理全部完美融入景中,没有一点瑕疵和缺憾,天衣无缝,绝妙至极。此诗前四句,“白”和“黄”相对,“依”和“入”相对,结构工整,气势雄厚,雄劲有力。

【王之涣·登鹳雀楼赏析4】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诗句朴实简练,言浅意深,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鹳雀楼,唐代河中府西南城上的一座楼,因楼上常栖鹳雀,故名,在今山西省永济县蒲州镇。

本诗前两句侧重写“所见”。首句写远景,重点写山,写得景色恢弘、气象万千:诗人登楼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诗人将太阳称做“白日”,表面看似乎颇为奇异,其实是高度写实的手法。西山落日,云雾遮蔽,本来就已经暗淡的太阳,这时显得更失去了光辉,因此诗人直接观看到了“白日”的奇妙景象。次句写近景,重点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诗人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呼啸奔腾、滚滚南来,就像一条金色的丝带,飞舞在崇山峻岭之间,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向大海。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甚至还有想象中景象的书写,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辽远。例如第二句诗: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根本无法望见黄河流入东海。其实,此句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奔流至天边所产生的意中之景,是将眼前之景和意中之景融为一体的写法。这么写,更拓展了画面的广度,加深了画面的深度。诗人眼前所看到的,是一幅流光溢彩、青山黄河交相辉映的美丽画卷。而且,这幅画卷还处在富于变化的动态中。白日沿着西山消失,这只是一个极其短促的过程;黄河向着东海奔流,却是一种恒久的运动。若说这种景致十分美丽,那么它就是一种动态之美,充满勃勃生机的活跃之美,让读者不禁深深佩服诗人运笔之高妙。

本诗后两句侧重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最远处,而唯一的办法就是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中又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紧密,表现了诗人向上进取的精神、旷达开阔的情怀,也道出了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就全诗而言,两联皆用对仗,极为工整,将景、情、理融合得天衣无缝,完全合乎“景入理势”的要求。

《登鹳雀楼》原文翻译赏析视频-王之涣-五言绝句-唐诗三百首

【扩展阅读】

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李白此诗,亦述高楼之状,但与王之涣的诗不同,他的目光没有望向远方,不见白日和黄河,却望向天上,只觉星辰就在眼前。尤其后两句想象奇特,不愧其“诗仙”之名。当然,即便百尺高楼,放到今天都市中也不算高,但在当时,“百尺”高楼已经是难得的夸张了。

文章标题:《登鹳雀楼》原文翻译赏析视频-王之涣-五言绝句-唐诗三百首

链接地址:http://libai.weihai.net/tsy/2229.html

上一篇:《八阵图》原文翻译赏析视频-杜甫-五言绝句-唐诗三百首

下一篇:《送灵澈上人》原文翻译赏析视频-刘长卿-五言绝句-唐诗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