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干碑 古诗全文
太宗文皇帝既一海内,明君臣之义。贞观十九年征岛夷,师次殷墟,乃诏赠少师比干为太师,谥曰忠烈公。遣大臣持节吊祭,申命郡县封墓、葺祠、置守冢,以少牢时享,著于甲令,刻于金石。故比干之忠益彰,臣子得述其志。昔商王受毒痡于四海,悖于三正,肆厥淫虐,下罔敢诤。于是微子去之,箕子囚之,而公独死之。
非夫捐生之难,处死之难。故不可死而死,是轻其生,非孝也。可死而不死,是重其死,非忠也。王曰叔父,亲其至焉;国之元臣,位莫崇焉。亲不可以观其危,昵不可以忘其祖。则我臣之业,将坠于泉;商王之命,将绝于天。整扶其颠,遂谏而死。剖心非痛,亡原作止,误 殷为痛。公之忠烈,其若是焉。故能独立危邦,横抗兴运。周武以三分之业,有诸侯之师。实其十乱之谋,总其一心之众。当公之存也,乃戢彼西土;及公之丧也,乃观乎孟津。公存而殷存,公丧而殷丧。兴亡两系岂不重欤!且圣人立教,惩恶劝善而已矣。
人伦大统,父子君臣而已矣。少师存则垂其统,殁则垂其教。奋乎千古之上,行乎百王之末。俾夫淫者惧,佞者惭,义者思,忠者劝。其为戒也,不亦大哉!而夫子称殷有三仁,是岂无微旨。尝敢颐之曰:存其身,存其宗,亦仁矣;存其名,存其祀,亦仁矣;亡其身,图其国,亦仁矣。若进死者,退生者,狂狷之士将奔走之;褒生者,贬死者,宴安之人将置力焉。故同归诸仁,各顺其志,殊途而一揆,异行而齐致,俾后人优柔而自得焉。盖《春秋》微婉之义。必将建皇极,立彝伦,辟在三之门,垂不二之训,以明知于世。则夫人臣者,既移孝于亲,而致之于君。
焉有闻亲失而不诤,亲危而不救,从容安地而自得,甚哉不然矣!夫孝于其亲,人之亲皆欲其子。忠于其主,人之主皆欲其臣。故历代帝王,皆欲精显。周武下车而封其墓,魏武南迁而创其祠。我太宗有天下,禋百神,盛其礼。追赠太师,谥曰忠烈。申命郡县,封坟葺祠,置守家五家,以少牢时享。著于甲令,刻于金石。於戏!哀伤列辟,主君封德。正与神明,秩视郡王。身灭而荣益大,世绝而祀愈长。然后知忠烈之道,激天感人深矣。天宝十祀,余尉于卫,拜首祠堂,魄感精动,而庙在邻邑,官非式闾。斫石铭表,以志丕烈。铭曰:
縻躯非仁,蹈难非智。死于其死,然后为义。忠无二躯,烈有馀气。正直聪明,至今猛视。咨尔来代,为臣不易。
《比干碑》 提要赏析
《比干碑》此篇为唐人李翰之文,误收入李白集中。按《唐文粹》卷五十三、《古今图书集成》卷四百一十四《方舆汇编职方典·卫辉府》、《全唐文》卷四百一十三皆收有此文,题名均作《殷太师比干碑》,作者为李翰。王琦认为,此碑文与李白文风格不类,而类于李翰,恐实出于李翰之手。后之编辑者或误李翰为李翰林,遂误入李白集中。《校注》亦云“此篇断非李白之文,自当以《文粹》为可信。”
《比干碑》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护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他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公元756年,即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失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是唐代伟大诗人,也是我国诗歌史上乃至世界诗歌史上少见的天才。他留下的千余首诗歌和六十余篇文章,在文学史上闪耀着夺目的光辉,1200 多年来震撼着广大人民的心魄。他不愧为人间少有的“谪仙诗人”,无与伦比的“一代诗豪”!
李白的诗,不但多方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而且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他继承、发展了屈原、庄周以来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并融会前人的许多艺术手法,把古代诗歌艺术和散文艺术推向新的高峰,形成了他特有的雄奇、奔放、飘逸的风格。
《李白《比干碑》》由李白古诗网收集,为您整理了关于李白《比干碑》的古诗原文、翻译(译文)、赏析(鉴赏)、创作背景时间等信息,为您学习欣赏李白的《李白《比干碑》》诗词(诗歌)提供必要的帮助!
文章标题:李白《比干碑》